2024年4月23日  
最新文章
专题活动
康乐园
工作与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与研究
“优化课程建设,塑造现代老人”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3/2/16 9:00:16

【摘要】老年教育终极目标,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使其跟上时代步伐。而这个目标主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来实现。优化老年教育课程建设,重点在于优化课程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创新课程的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的授受与评价。

【关键词】优化课程建设;塑造现代老人;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老年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老年人的综合素养,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而这个目标主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来实现。

至2017年,江阴市老年大学已开设课程43门,由于课程门类多、覆盖面广,一度时期受到学员们的称赞。但随着学员学习需求的不断提高,发现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问题逐步凸显。一是从课程内容来看,学校在追求对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时,忽视了发挥课程对老年人求学的引导作用。二是从课程形态来看,绝大多数课程学习局限在教室内、校内,忽视了向课外、校外的延伸,忽视了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三是从教学过程来看,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学的效率重视不够,教材作为教学之本的基础地位及作用重视不够。而实践证明课程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课程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老年人能否真正享受现代发展成果,跟上时代步伐。只有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上不断优化,才能使老年人用生命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得到最大的素质提高,才能促进其成为与时代一起前进的现代老人。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选择了《优化课程建设,塑造现代老人》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二、课题名称关键词的界定

课程,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课程设置,还纳入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

 

现代老人,指老年群体中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其具体行为养成和表现:终身学习、融入社会、康乐向上。终身学习基本内涵:勤于学习,学以致用、以学习为快乐。融入社会基本内涵:有社会责任,乐于实践,老有所为。康乐向上基本内涵:有幸福感,身心健康,有长者风范。

三、优化课程实施的原则

优化课程既考虑老年人的愿望和要求,更注意把握和体现新时代老年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老年人的经历、学历、体质、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对老年学员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课程设置尽可能适应广大老年人的需求,学制、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同时为使课程更好体现新时代老年大学的目标要求和功能定位,进一步发挥老年人潜能,必须充分发挥课程的引领作用。把“适应性”和“导向性”紧密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发展学习的需要。

(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依据社会对老年人的基本要求,开设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实现社会对老年人培养规格的基本的统一要求。同时按照社会对老年人多样性需要和老年人个性发展需要设计不同的培养规格。对应不同的培养规格,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更好体现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员是两个基本要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学习兴趣,引导学员主动学习。学员的主体性在于主体品质的培养和构建。在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发挥学员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成果评价中,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价值,充分开发学员的潜能。坚持主动性和主体性的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最大效应。

四、优化课程的具体操作

(一)创新课程的设置

如果说,课程结构决定了学员的素质结构,那么,课程内容则决定了学员某些素质的特性和高低。因此,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充实是我们优化课程的一大特点,根据塑造现代老人的要求,我们的做法:

1、调整充实传统课程

一是将部分休闲娱乐课程适当压缩,其中一部分学习项目移至社团活动中。例,广场舞、球类。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知识内容,丰富各课程内涵,同时扩大外延,使传统课程不但保留原有特色,更具新的知识活力。例,烹饪课程,不再局限烹饪过程,增加了以菜养生,膳食防病等科学元素。书画课程,已不再只有楷书、草书、国画,还有硬笔书法、篆刻、素描、油画、装裱等内容。保健类课程增加健身气功、艾灸等内容。摄影课程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充实手机摄影、摄影美术、小电影(视频)制作等内容。传统课程只有随时代发展,贴近老年人的需求,才会有新的活力。

2、开设公共课程

为适应时代诉求,也根据老年大学学员的构成特点,通过对全体学员开设公共课从而实现学校统一性基本要求。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培养学员正确的价值观、普及现代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实施办法:自编校本公共课程教材,内容包括思政、法律与生活、老年保健、智能技术运用四个部分。校本公共课程,作为每年新生的必修课程。

3、增设地方人文课程和服务社会技能课程

增加地方人文课程的比重,开设《徐霞客》、《江上风骨》、《旅游文化》等学科。为增强学员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能力,开设《儿童品行修养》、《老年照护》、《心理与生活》等学科。

4、提高教材使用覆盖率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相关要素。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一是精心筛选名校成熟教材,借来为我们所用。二是推进教材自编工程,确保教材满足课程开设需要。目前学校自编教材22部,有的被评为省优秀教材,有的正式出版。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涵盖了以具体课程和课程体系为关键词的丰富内涵,优化课程,必须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体系建设,并将课程体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大纲、学制、三大课程的建设中。

1、修改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体现。教学大纲为教师选择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使学员明确了本门课程的应知应用内容,为学习提供了目标,对管理者而言,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判断教学活动按质按量完成的客观标准。学校与时俱进,从2021年秋季开始,重新修订了5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新大纲力求体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坚持“科学系统”、 “适用为度”的原则。

2、合理设计学制

在对师生进行调研、对使用教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班级层次和班级学制。视专业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长度,设置基础班——提高班;基础班——提高班——研修班等不同班级学制,并全部学科实行结业制度。同时探索研修班制度和社团制度。      

 3、实现三大课程(公共与专业课程、课外活动课程、校外实践课程)的“无缝对接”

(1)立足公共与专业课程,实现“老有所学、增长知识”。在开设思政、法律与生活、老年保健、智能技术运用等公共课程的同时,不断优化各类专业课程。注重打造传统文化课程,满足本土学员的爱好。适时推出新的应用类课程,让学员共享现代科技成果。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传统课程与时尚应用类课程的“无缝对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延伸课外活动课程,实现“老有所乐,陶冶情操”。教室里学习的时间、空间毕竟有限,学校努力把课堂专业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完善1500平方米的活动区域的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兴趣组和社团的建设,为其搭建活动平台,实现课内课外“无缝对接”,让老年学员在学练结合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3)拓展社会实践课程,实现“老有所为,服务社会”。学用结合是每个老年学员的愿望,学校把专业课程向社会实践课堂再延伸。组织书画研究会、摄影协会到社区、企业、公园定期巡展。鼓励拳操协会、民乐团、合唱团、戏曲表演队等参加省、市文化交流,到街道、乡镇慰问演出。发动志愿者服务队到校区、社区、养老院志愿服务。让老有所学与服务社会,实现“无缝对接”。

4、把微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网络微型课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开放,是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公共课程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课程计划对网络微型课的课目、课时数、主讲教师、上线容量作出了明确安排,从而使微型课程规范化、正常化和系统化。仅2021年,学校网上微课堂就推出法律与生活、老年保健等公共必修课33节,书法、拳操、器乐等专业课程42节,点击率达23000多人次。同时,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上课堂”推送优秀微课31节。

(三)优化课程的授受与评价

再优的课程结构和再好的课程内容,没有具体的课程授受与评价,就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课程的授受与评价,是使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实际地发挥的主要机制。

1、推进精品课创建

典型引路,进一步发挥精品课在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法、成果等方面的示范,从而带动学校课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中始终坚持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一是教学内容准确严谨。教学内容体现老年教育特色方向,体现办学宗旨,内容丰富,常学常新,久学不厌。二是教学方法科学生动。针对老年学员及其教学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和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资料规范齐全。有规范实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体现老年教育特点的教材或讲义,有符合学校基本要求的完整教案。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已有11门课程被确认为精品学科。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校在总结师生教与学实践的基础上,将深受老年学员欢迎的、实践证明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经提炼后积极进行推广。

(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目标由学员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学习、练习方法及深度由学员自主选择;学习收获由学员自我评价。让学员在自主学习中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2)兴趣引路,实践为主模式。从培养学员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员学习需要和学习热情,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前提和手段。强化课堂上学员的实践环节,让学员“先学”,让学员“讨论”,让学员“操练”,让学员“小结”。通过亲身实践,使学员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多地体验学习的快乐。

(3)启动、互动、自动模式。启动,是指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启发、推动、指导学员学习。互动,是指在课堂或活动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理解。自动,是指学员在启动和互动的基础上,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学习。既打破了传统的包办教学,又照顾到学员的个体差异。同时,按照学员的特点形成一个相互信赖、理解的课堂气氛。

3、提升线上教学效果

线上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局限在教室、校园的单一形态,使许多渴望学习的老年朋友足不出户就能选学自己喜欢的课程。防疫停课期间,线上教学的优势更加凸显。2022年3月长三角地区多点散发疫情,学校线上教学在160多个班级全面推开,开课率达96.3%,开课第一个月参加学习的学员达25000多人次。为优化线上教学,学校重点抓了两个环节:

(1)开展线上课教法研究。根据老年学员和线上教学特点,设计适合线上教学的体现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改进线上教学方法,力求“精简内容”、“精细讲解”、“精练重点难点”;强化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构建网络学习小组,开展网络互学、助学活动。让线上课做到“小容量、精内容、慢语速、多互动、勤反馈、有效率”。

(2)组织线上教学督导。学校制定线上督导要求,校、系全体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深入到班级教学中。通过收看直播、录播课,搜集老师、学员意见,认真总结线上教学成绩,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向老师反馈,以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提升学员对线上教学的满意度。

4、开展课程评价

学校逐步形成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员的学,是为了让师生获得成就感和体验到教和学的成功与快乐。根据老年教育的特点,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既有教学观摩,又有作品的展示、活动的展示。既有评价教师的《评教表》,又有了解学员的《进步自评表》。评价要点主要包括:学员到课率、学员学习兴趣、学习收获。学习收获,包括身心上的收获、增进的社会参与能力等。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学校以塑造现代老人为重点的课程建设研究已有五年,取得以下初步成果。

(一)推进了学校课程的现代化

目前学校开班164个,开设课程59门。根据各类课程所占比例,以及学员的满意度调查分析,学校初步形成内容较为丰富、质量较为优良,特色较为明显的课程体系,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老年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逐步形成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线下课与线上课互补,三大课程联动的多学科、多学制、多层次、多形式、管理有效、评价有据的课程体系。课程较好的体现了“塑造现代老人”的目标要求和功能定位。

(二)“三个”课堂质量显著提高

三大课程“无缝对接”,三个“轮子”一起转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通过学员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均在95%以上。学校各社团(兴趣组)活动规范、内容丰富,服务社会有成效。学校拳友会参加市运动会展演,每年均受嘉奖。学校戏曲系被命名为市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示范基地”。2019年9月、2021年6月学校举行的由民乐团、合唱团演出的庆祝国庆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大型音乐会感动江阴,市电视台两次进行全场录播。2021年学员参加第二届国际老年大学艺术大赛,舞蹈、书法、摄影、旗袍走秀等13个作品获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学校10多个体艺社团和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社区的身影,已成为江阴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学员中 “三有老人”越来越多

他们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成为了的社区文化带头人、社区老年活动骨干。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努力服务社会,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得了社会称赞。2019年学校被授予江苏省“敬老文明号”称号,202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学校经验交流文章《享受求知乐趣 焕发夕阳风采》2020年3月刊登于《老年教育》。2021年无锡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在全市135万老人中评选百名“风尚乐龄人”,4000名学员的江阴市老年大学10位老年朋友入选。

(四)形成及时总结、评价与推广相结合的机制

课程研究是一个多层面、多指标,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从理论设计到操作计划乃至具体实施,其间需要不断地适度调整,因此需要及时总结、评价。成熟的做法已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学校课程建设阶段性经验总结:《坚持服务创新,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无缝对接”》于2018年、2019年先后发表在《老年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春勉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J].成人教育,2016.(9)

[2] 岳瑛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对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启示 [J].天津教科院学报,2018.(3)

[3] 吴群志 老年大学课程与教学规律的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4] 蔡达辉 对新时代老年人核心素养的研究 [J]老年教育2019.(11)

[5] 王亮伟 老年大学回归教育本源的探讨 [J]老年教育2020(11)

COPYRIGHT © 2019 江阴市老年大学(江阴元林老年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环城东路1号,邮编:214400 苏ICP备18069524号